2021年1月20日,江苏中信博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信博,英文名:ArctechSolar,股票代码:688408)正式发布了《中信博新一代人工智能光伏跟踪解决方案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
当182和210双方都大规模实施这一战略时,问题出现了:光伏全产业链的硅片、电池、组件规模在2020年末就超过了200GW(电池片、组件环节更是超过了280GW),由此加剧了全产业链的产能过剩,即所谓的内卷化。(2)如果抢原材料的行为过为激烈,则硅料价格的上涨也会导致硅片环节的利润下滑,只是隆基的平均采购价会略低于其他竞争对手,利润下滑幅度可能小于其他竞争对手。
而昨天刚刚在媒体上披露的中核1.3GW组件招标的投标结果显示,当前组件企业对2021年组件价格的预期为:单面182/210产品10%投标价格分位数上半年为1.56-1.65元/W,下半年为1.50-1.52元/W。尺寸升级走向分化、产能过剩导致产业链价格下跌是单晶PERC技术2021年最主要的两大问题。而在210硅片上,隆基的定价策略可能存在巨大的漂移空间。这使得光伏产业链在单晶内部第一次出现了平行宇宙(此前是单多晶阵营的竞争)。隆基在硅片的定价策略上,将有以下几方面的考量:a)182和210硅片价格降不降、同步降还是不同幅度降,b)相比竞争对手,是主动降还是被动降。
一、166电池片尺寸升级182及210在即2021年开局,PERC技术166电池片价格开始跳水,价格区间放大至0.85-0.95元/W。如果隆基选择放弃210客户而不大幅降价,那么隆基在210硅片上的定价权将彻底丧失(由于182阵营多为一体化,因此182硅片的外部市场不会很大剩下的中小182电池组件企业会因利润挤压而最终被淘汰,因此丧失210硅片定价权等价于完全丧失硅片定价权)。业内人士表示,中央支持光伏发展的政策再好,光伏爆发关键点还在于地方政策的落地。
加强土地资源环境管理,新增造林绿化15万亩。4个地级市垃圾分类试点提升实效,其他市县提前谋划。研究制定我省碳达峰方案,开展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建设。累计外送电力63亿千瓦时,实现了西藏电力从紧缺限电到富余输出的历史性转变。
加快建设绿色制造强省,打造中国铝谷和世界光伏之都,绿色铝硅产值突破1000亿元。严格落实全域全过程扬尘管控。
上海市:加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魔都上海的2021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虽未提及光伏,但要知道上海是目前全国仍为分布式光伏提供补贴的4个市之一。碳基新材料产业推动太钢高性能碳纤维规模量产应用、阳泉碳纤维和高端纺织时尚产业等项目,推进金刚石、电容炭、高端合成蜡等重点项目建设。云南省政府将全力推动产业强省建设列入2021年工作重点之一,其中涉及到如何发展光伏的问题,详细内容如下: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新优势。加快统一电网规划建设,推进藏中电网500千伏回路、金沙江上游电力外送、川藏铁路建设电力保障、青藏联网二回路电网工程,实现电力外送超过20亿千瓦时。
抓好矿业转型和绿色矿山、绿色园区、绿色交通建设。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和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海南省:清洁能源装机比重提升至70%,实现分布式电源发电量全额消纳在2021年工作重点环节,海南省2021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新能源的表述如下:研究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光伏频频写入各省、市、区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列入2021年工作重点之一,凸显发展光伏的重要意义。
陕西省:精心打光伏发电等重点产业链据能源100查询,陕西省2021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两次提到光伏。吉林省:加快风电、光伏制氢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光伏划入吉林省政府安排 2021年工作重点之内。
广东省:大力发展天然气、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光伏写入了经济大省广东省2021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
取缔违规占用草原的旅游景区景点397家,辉腾锡勒草原保护区风电机组开始拆除,额仑草原违规开垦、开矿等得到治理。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北京市:明确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推进能源结构调整首都北京市的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并未提及光伏,但就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支持毫不含糊,不仅要明确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还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持续打造绿色食品牌,实施一二三行动。上海是国际金融中心,在加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面也将对光伏形成支撑硅片产能短期过剩的风险已经显而易见,一场价格战似乎随时都将来临。
中环股份的涨价虽然有些突然,但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季度,单晶硅片产能尚未大量释放,供需依然偏紧,当下市场行情不支持立刻降价。关于下一代电池技术路线,业内通常看好异质结、TOPCon等方向。
大硅片的应用推动了大功率组件不断推陈出新,天合光能的规划是,210mm大尺寸电池产能在2021年底占比将达到70%左右,而这些电池产能必然用于制造更大功率的组件产品。随着更高转换效率、更大功率产品的面世,电池、组件环节可能会出现结构性的供需不平衡。
扩产背后,既有行业容量增加的有利因素,也有企业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的盘算。公司预计2021年末的硅片产能可达30GW左右。
电池与组件环节的扩产计划更多的来自于2020年,根据通威股份(45.590, 0.59, 1.31%)去年2月披露的三年发展规划,2020年公司电池产能达到30GW~40GW、2021年要达到40GW~60GW;去年8月,爱旭股份(15.150, -0.61, -3.87%)公告称,拟通过浙江爱旭投资建设义乌四期、五期年产10GW高效晶硅电池项目。福莱特也于近期决定投资约43.5亿元,在凤宁现代产业园建设5座日熔化量1200吨光伏组件玻璃项目,该项目预计2022年陆续投产,项目建成后预计形成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一期为10GW电池和6GW组件项目,拟投资总额60亿元;二期拟投资总额40亿元。相比之下,硅料与光伏玻璃保持着供应偏紧的态势,站在今年的视角,这两个环节的新产能释放相对有限。
在光伏玻璃环节,近期实际上是有不少扩产动作的,例如,去年末,中电彩虹投资106亿元超薄高透光伏玻璃项目签约活动在江西省上饶市举行,该项目计划建设10座光伏玻璃炉及配套加工生产线,中电彩虹旗下彩虹新能源成为该项目的实施单位。但实际上,除了上市公司以外,不少非上市企业也正磨刀霍霍,1月18日,江苏美科35GW大尺寸单晶硅片项目签约;1月29日,高景太阳能50GW大尺寸单晶硅片项目开工奠基。
对于硅片环节的急速扩张,已经有不少行业专家及协会呼吁市场保持冷静,不要冲动扩产。值得一提的是,近日,中环股份上调了部分硅片产品价格,其中,M6、G1尺寸与前期价格相比上涨0.1元/片,G12尺寸上涨0.12元/片。
从硅料端来看,硅料供应商的扩产计划一直存在,但由于硅料属于化工产品,扩产周期相对较长、安全生产要求高。硅片谨防过剩危机2020年,光伏行业的一大亮点就是涌现出不少新势力企业,其中,硅片环节尤其引人关注。
根据东北证券(8.530, -0.13, -1.50%)等机构的预计,公司实际产能释放有望达到20GW。记者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获得的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硅料新增产能预计约为8.78万吨。组件龙头天合光能(19.670, -0.99, -4.79%)的情况也值得关注,去年8月,公司宣布拟投资建设年产10GW高效210mm太阳能电池项目,2021年底的电池产能规划合计将达到26GW左右;此外,天合光能与通威股份的全产业链合作中还涉及15GW高效晶硅电池项目。一方面,匹配182、210等大尺寸组件的光伏玻璃仍有可能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在双玻组件渗透率逐渐提升的背景下,2.0mm光伏玻璃可能出现紧缺情况。
当然,组件环节会否掀起一场腥风血雨般的客户争夺战同样值得关注,因为,按照行业统计,相较于2020年,2021年六大组件企业(隆基、晶科、晶澳、天合、阿斯特、东方日升)的出货目标基本呈现翻倍增长,六家企业合计总目标就已经超过了170GW。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扩产计划被密集抛出,近日,中环股份(26.660,-1.04, -3.75%)宣布拟在宁夏投建50GW单晶硅片,福莱特(34.970, -0.28,-0.79%)在不久前也表示要新投资5座光伏玻璃窑炉,总的来看,这一轮扩产潮涉及产业链的方方面面。
今年1月,东方日升(13.630, -0.68, -4.75%)签订新型高效光伏电池及组件(金坛基地二期)项目合作意向书,公开资料显示,本次合作主要系东方日升拟在东方日升常州原有厂区内建设年产4GW以上新型高效光伏电池及6GW以上新型高效光伏组件项目。但是,扩张一直在路上,以硅料为例,记者获得的数据显示,2021年硅料预计新增产能8.78万吨,2022年为20.5万吨,市场的潜在波动给当下的扩张埋下了不确定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电池、组件环节扩产的不确定性更多的来自于技术的更迭,包括电池从P型转向N型、大硅片的应用以及大功率组件的普及程度。电池、组件面临技术革新硅片的下游,电池、组件环节同样扩张步伐迅速,举几个例子,晶澳科技(38.430, 0.98, 2.62%)近日公告称,拟在扬州经开区投资建设电池和组件项目,项目分两期建设。